“跟上科技的脚步能走得更长久。”香港回归20周年,也是深港科技深度融合的20年。20年间,深圳检验检疫局主动对接香港对口部门,共商科技发展大计,描绘出一幅幅科技引领生产力的美妙画卷。
走合作共赢之路
“香港出口欧盟的观赏水生动物受制于本地的实验室检测能力,无法打开欧盟市场。深圳局实验室为香港业界提供了强大支持,企业将因此获益良多,这无疑是深港合作的典范。”今年5月13日,香港渔护署助理署长薛汉宗一行赴深圳局访问交流,在会谈结束后薛汉宗说。
本次会谈敲定了深港水生动物检测互认工作在通关、检测和出证等方面工作细节。深港之间实验室的紧密合作,帮助在港企业成功叩开了欧盟市场的大门,为推动《粤港合作框架协议》的进一步落实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成功案例。
早在2009年,深港两地便首次签署了《关于水生动物疫病检测的合作安排》,在水生动物疫病监测方面展开合作,互派技术人员进行技术交流和实验室间检测比对。2013年,深港两地在上述协议的基础上签订了全新的合作计划,进一步丰富了以海水鱼类疾病、观赏鱼类疾病诊断为主的合作内容,建立起一年两次的实验室检测技术交流常态化机制,推动科研合作交流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8年间,深圳局依托内地首个鱼病OIE参考实验室的先进技术条件,发挥其亚太水产养殖网络中心(NACA)区域中心和国家水生动物疫病检测重点实验室的作用,在鱼类疫病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国际及区域技术交流合作、国家及行业标准制定等多个方面给予香港检验检疫官方实验室——香港渔农自然护理署大龙兽医化验所专业化的技术帮助。双方先后开展了近20次实验室比对,互派技术专家30余人次,共同促进检测技术的国际认可度不断提升。
今年,深圳局正式承担香港输欧水生动物检疫工作,这也是香港官方首个认可的内地水生动物疫病检测结果合作项目。
走联合研发之路
2014年3月,一批产地为湖北荆州的供港带壳鲜鸡蛋因未在外包装上加贴射频识别(RFID)电子标签,无法进行产品信息电子溯源而被深圳文锦渡检验检疫局工作人员实施退运。这是质检系统出口蛋品电子标签溯源管理系统试点推行以来,全国陆路口岸首次借助该系统退运无法溯源的供港蛋品。现如今,在香港超市买到的蔬菜、肉类等农产品,只要轻扫一下条形码,便可以了解到从产地到超市的所有环节信息,消费者在购买时更加放心,监管部门在抽查时也更加有的放矢。
为了更好地保障供港食品的安全,2007年,深圳局与香港物流及供应链管理应用技术研发中心联合申报并开展了深港创新圈科技计划项目“基于RFID的深港一体化食品安全供应链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及其示范应用”,借助香港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科技手段,实现对供港食品的全过程溯源管理,项目研究成果获得首届深港科技创新“信息化应用金奖”。
在此基础上,深圳局相继在溯源领域由承担了863计划、质检公益专项等12项科研任务,进一步延长成绩链条,提升监管工作水平。至今,深圳局在重点消费品溯源技术研究领域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技术体系,实现了溯源范围从供港畜禽到进口红酒重点产品全覆盖,溯源信息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采集,溯源技术从科技研发、标准研制到应用示范全链条部署。
走技术融合之路
2004年,深港合作成功应对禽流感疫情,首次在全世界推出禽流感新型检测试剂盒,突破“单管多检”的技术难题,检测时间缩短3倍。
2008年,深港合作成功研制荧光量子点免疫检测试剂盒,准确性在99%以上,灵敏度达pg级,可在30分钟内定量检测孔雀石绿、环丙沙星等食品中化学污染物残留,实现国内首创。
2014年,深港合作成功研发农药残留快速、高通量筛查确证方法和定性定量等技术,妥善应对香港《食物内除害剂残余规例》提出的358种农药检测项目和7186个限量指标的要求。
走过20年,深港两地科技实力早已今非昔比。目前,深圳局已经形成了由5大技术中心、18个国家重点检测实验室、11个区域性中心实验室、3个深圳市重点实验室构成现代化检测技术体系,实验室认可检测项目总数达9596项,实验室总面积约5.5万平方米,仪器设备总投入达8.53亿元,实验室能力水平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深圳局食检中心与香港理工大学联合建立教学基地,为香港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动植中心与香港渔护署联合开展检疫性实蝇监测,保障深港两地动植物安全;在粤港联合创新领域申报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在关键技术领域形成重大突破,大力支持深港企业在前海自由贸易区的发展,承担首个国家发改委《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电子商务试点专项》项目,建立涵盖国标、行标、地标的“3+2+11”跨境电商标准体系,形成清晰的“质量供给、品牌供给、监管供给、服务供给”模式……在深港科技合作领域,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很多。
20年弹指一挥间,面向未来,深圳检验检疫人踌躇满志,今后他们还将进一步拓宽深港科技交流合作的领域,为促进深港一体化发展提供强大支撑,为两地实现科技“智检”建设加持无限动力。